法句譬喩經 卷第四
法句譬喻經 卷第四 (Dharmapadāvadāna Sūtra) <西晉沙門 法炬、法立 (305) 譯>
愛欲品 第三十二之二
[4-32-2-01] 昔佛在舍衛國爲天人說法,
時,城中有婆羅門長者,財富無數,爲人慳貪不好布施,
食常閉門不喜人客,若其食時輒勅門士堅閉門戶,
勿令有人妄入門裏,乞丐求索、沙門梵志不能得與其相見。
爾時,長者欻思美食,便勅其妻令作飯食,
教殺肥雞薑椒和調炙之令熟。
飲食飣餖卽時已辦,勅外閉門,夫婦二人坐,
一小兒着聚中央便共飲食。
父母取雞肉着兒口中,如是數過初不肯廢。
佛知此長者宿福應度,化作沙門,伺其坐食現出坐前,
呪願且言:「多少布施可得大富。」
長者舉頭見化沙門,卽罵之曰:
「汝爲道士而無羞恥,室家坐食何爲搪揬?」
沙門答曰:「卿自愚癡不知慚羞,今我乞士何爲慚羞?」
長者問曰:「吾及室家自相娛樂,何故慚羞?」
沙門答曰:
「卿殺父妻母供養怨家,不知慚羞,反謂乞士何不慚羞?」
[4-32-2-02] 於是沙門卽說偈言:
「所生枝不絕, 但用食貪欲, 養怨益丘塚, 愚人常汲汲。
雖獄有鈎鍱, 慧人不謂牢, 愚見妻子飾, 染着愛甚牢。
慧說愛爲獄, 深固難得出, 是故當斷棄, 不親欲爲安。」
[4-32-2-03] 長者聞偈驚而問之:「道人何故而說此語也?」
道人答曰:
「案上雞者是卿先世時父,以慳貪故常生雞中爲卿所食。
此小兒者,往昔作羅剎,卿作賈客大人乘船入海,
每輒流墮羅剎國中,爲羅剎所食。
如是五百世壽盡,來生爲卿作子,以卿餘罪未畢,
故來欲相害耳。
今是妻者,是卿先世時母,以恩愛深固,
故今還與卿作婦。
今卿愚癡不識宿命,殺父養怨、以母爲妻,
五道生死輪轉無際,周旋五道誰能知者?
唯有道士見此覩彼,愚者不知,豈不慙羞?」
於是長者懎然毛竪如畏怖狀,佛現威神令識宿命,
長者見佛卽識宿命,尋則懺悔謝佛,便受五戒,佛爲說法,
卽得須陀洹道。
[4-32-2-04] 昔佛在舍衛國,祇洹說法。
時,有年少比丘入城分衛,見一年少女人端正無比,
心存色欲迷結不解,遂便成病食飲不下,
顏色憔悴委臥不起。
同學道人往問訊之:「何所患苦?」
年少比丘具說其意,欲壞道心,從彼愛欲願不如意,
愁結爲病。
同學諫喻不入其耳,便強扶持將至佛所,
具以事狀啟白世尊。
佛告年少比丘:
「汝願易得耳不足愁結也,吾當爲汝方便解之。
且起食飲。」
比丘聞之坦然意喜,氣結便通。
於是世尊將此比丘并與大衆,入舍衛城到好女舍,
好女已死停屍三日,室家悲號不忍埋藏,
身體臭脹不淨流出。
佛告比丘:
「汝所貪惑好女人者今已如此,萬物無常變在呼吸,
愚者觀外不見其惡,纏綿罪網以爲快樂。」
[4-32-2-05] 於是世尊卽說偈言:
「見色心迷惑, 不惟觀無常, 愚以爲美善, 安知其非眞。
以婬樂自裹, 譬如蠶作繭, 智者能斷棄, 不眄除衆苦。
心念放逸者, 見婬以爲淨, 恩愛意盛增, 從是造牢獄。
覺意滅婬者, 常念欲不淨, 從是出邪獄, 能斷老死患。」
[4-32-2-06] 於是年少比丘見此女人,
死已三日面色膖爛其臭難近,又聞世尊清誨之偈,
悵然意悟自知迷謬,爲佛作禮叩頭悔過。
佛授自歸將還祇洹,沒命精進得羅漢道。
所將大衆無央數人,見色欲之穢信無常之證,
貪愛望止亦得道迹。
[4-32-2-07] 昔佛在舍衛精舍爲天人龍鬼說法。
時世有大長者,財富無數,有一息男年十二三。
父母命終,其兒年小未知生活理家之事,
泮散財物數年便盡,久後行乞由不自供。
其父有親友長者大富無數,一日見之問其委曲,
長者愍念將歸經紀,以女配之,給與奴婢車馬,資財無數,
更作屋宅成立門戶。
爲人懶惰,無有計校不能生活,坐散財盡日更飢困。
長者以其女故更與資財,故復如前遂至貧乏。
長者數餉,用之無道,念叵成就,欲奪其婦更嫁與人,
宗家共議。
女竊聞之還語其夫:
「我家群強勢能奪卿,以卿不能生活故,
卿當云何欲作何計也?」
其夫聞婦言慚愧自念:
「是吾薄福生失覆蓋,不習家計生活之法,
今當失婦乞匃如故。
恩愛已行貪欲情着,今當生別情豈可勝?」
思惟反覆便興惡念,將婦入房,今欲與汝共死一處,
卽便剌婦還自刺害,夫婦俱死。
奴婢驚走往告長者,長者大小驚來看視,見其已然,
棺殮遣送如國常法。
長者大小憂愁念女不去,須臾聞佛在世教化說法,
見者歡喜妄憂除患,將家大小往到佛所,
爲佛作禮却坐一面。
佛問長者:「爲所從來?何以不樂憂愁之色?」
長者白言:
「居門不德,前嫁一女,値遇愚夫不能生活,
欲奪其婦便殺婦及身,共死如此。遣送適還過覲世尊。」
佛告長者:
「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癡無智患害之門,
三界五道由此墮淵,展轉生死無央數劫,
受苦萬端由尚不悔,豈況愚人能得識此?
貪欲之毒滅身滅族,害及衆生何況夫婦?」
[4-32-2-08] 於是世尊卽說偈言:
「愚以貪自縛, 不求度彼岸, 貪爲財愛故, 害人亦自害。
愛欲意爲田, 婬怒癡爲種, 故施度世者, 得福無有量。
伴少而貨多, 商人怵惕懼, 嗜欲賊害命, 故慧不貪欲。」
[4-32-2-09] 爾時,長者聞佛說偈,欣然歡喜忘憂除患,
卽於座上一切大小及諸聽者,破二十億惡,得須陀洹道。
[4-32-2-10] 昔佛在舍衛精舍中,爲天龍鬼神、帝王臣民說法。
時,有遊蕩子二人共爲親友,常相追隨一體無異,
二人共議欲作沙門,卽便相將來至佛所,
爲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願欲作沙門,唯見聽許。」
佛便受之,卽作沙門。
佛令二人共止一房。
二人共止,但念世間恩愛榮樂,更共咨嗟情欲形體,
說其姿媚專着不捨念不止息,不計無常污露不淨,
以此欝怫病生於內。
佛以慧眼知其想亂,走意於欲放心不住,以是不度。
佛令一人行,便自化作一人入房,問之言:
「吾等所思意志不離,可共往觀,視其形體知爲何如?
但空想念,疲勞無益。」
二人相隨至婬女村,佛於村內化作一婬女人,
共入其舍而告之曰:
「吾等道人受佛禁戒不犯身事,意欲觀女人形容,
當顧直如法。」
於是化女卽解瓔珞香薰衣裳,倮形而立臭處難近,
二人觀之具見污露,化沙門卽謂一人言:
「女人之好,但有脂粉芬薰衆華沐浴塗香,
着衆雜色衣裳以覆污露,強薰以香欲以人觀,
譬如革囊盛屎有何可貪?」
[4-32-2-11] 於是化比丘卽說偈言: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心可則爲欲, 何必獨五欲?速可絕五欲, 是乃爲勇力。
無欲無所畏, 恬惔無憂患, 欲除使結解, 是爲長出淵。」
[4-32-2-12] 佛說偈已現其光相,比丘見之慚愧悔過,
五體投地爲佛作禮,重爲說法,欣然得解便得羅漢。
一人行還,見伴顏姿欣悅於常,卽問其伴獨何如斯?
卽如事說佛之大慈愍度如此,蒙世尊恩得免衆苦。
於是比丘重爲說偈言:
「晝夜念嗜欲, 意走不念休, 見女欲污露, 想滅則無憂。」
[4-32-2-13] 其伴比丘聞此偈已便自思惟,斷欲滅想,
卽得法眼。
利養品 第三十三
[4-33-0-01] 昔佛將諸弟子至俱曇彌國美音精舍,
爲諸天人神龍說法。
時,彼國王名曰優填,有大夫人執行仁愛顯譽清潔,
王珍其操每私恭敬。
聞佛來化嚴駕共出,往至佛所爲佛作禮却坐常位。
佛爲國王及夫人婇女說無常苦空,
人所由生合會別離怨憎會苦,由福生天、由惡入淵。
國王夫人歡欣信解,各受五戒爲清信士女,
禮佛辭退還入宮中。
時,有婆羅門,名曰吉星,生一好女世間少比,
至年十六無能訶者,懸金千兩積九十日,募索智者:
「有能訶此女爲不端正者,以金與之。」
無敢應者。
女以長大應當嫁處,念:
「當與誰?
若有端正如我女者,以女與之。
聽聞沙門瞿曇釋迦之種,姿容金色世所希有,
當以此女往配與之。」
卽便將至佛所爲佛作禮,白佛言:
「我女好潔世間無雙,年大應嫁世無匹偶,
瞿曇端正可以爲雙,故遠將來以配世尊。」
佛告吉星:
「卿女端正是卿家好,如我之好是諸佛好,
我之所好其道不同,卿自譽女端正姝好。
譬如畫瓶中盛屎尿有何奇特?好爲所在?
着眼耳鼻口,身之大賊,面首端正,身之大患,
破家滅族殺親害子,皆由女色。
吾爲沙門,一身獨立由尚恐危況受禍災殘賊之貨也?
卿自將去,吾不受之。」
於是梵志瞋恚便去,到優填王所讚女姿媚具白王言:
「此女應相當爲王妃,今以年大故送與王。」
王見歡喜卽納受之,拜爲第二左夫人,
卽以印綬金銀珍寶賜與吉星拜爲輔臣。
此女得敘,每協嫉妬妖蠱迷王,數譖大夫人如是非一。
王返辱曰:
「卿等妖媚言返不遜,彼人操行可貴而返譖之。」
此女心忌猶欲害之,數譖不已,王頗惑之,
前後心謀伺其齋時,因勸白王:「今日之樂宜請右夫人。」
王便普召勅令皆會,大夫人持齋獨不應命,
反覆三呼執齋不移,王怒隆盛遣人拽出,
縛着殿前欲射殺之。
夫人不怖一心歸佛,王自射之箭還向王後,射輒還,
數箭亦爾。
時王大怖,自解而問之曰:「汝有何術乃致如此?」
夫人對曰:
「唯事如來歸命三尊,朝奉佛齋過中不飡,
加行八事飾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顧若茲。」
王曰:「善哉!豈可言不?」
卽出吉星女還其父母,以大夫人正理宮內。
王與大夫人後宮太子,嚴駕群臣往到佛所,
作禮却坐叉手聽法。
王卽白佛,具以如事向佛陳之。
佛告大王:
「妖蠱女人有八十四態,大態有八,慧人所惡。何謂爲八?
一者、嫉妬,
二者、妄瞋,
三者、罵詈,
四者、呪詛,
五者、鎮厭,
六者、慳貪,
七者、好飾,
八者、含毒,
是爲八大態。」
[4-33-0-02] 於是世尊卽說偈言:
「天雨七寶欲猶無厭, 樂少苦多覺之爲賢,
雖有天欲慧捨不貪, 樂離恩愛爲佛弟子。」
[4-33-0-03] 佛告大王:
「人行罪福各有本性,所受影報萬倍不同,
若行六德持齋福多,諸佛所譽,終生梵天福樂自然。」
[4-33-0-04] 佛說是時,王及夫人婇女大臣,一切心解,
皆得道迹。
沙門品 第三十四
[4-34-0-01]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之中,爲天龍鬼神、
國王人民說法。
時,有一年少比丘,晨旦着衣服柱杖持鉢至大村中分衛。
時,大道邊有官菜園,外面種黍穄,其田外草中施張發箭,
若有蟲獸盜賊來者,觸網箭發中箭則死。
有一端正年少女子獨守此園,人欲往者遙喚示道乃得入園,
不知道者必爲發箭所殺。
而此女子獨守悲歌,其聲妖亮,聽者莫不頓車止馬,
廻旋蹀躡而欲趣之,盤桓不去皆坐聲響。
時,此比丘分衛行還,道聞歌聲,側耳聽音五情逸豫,
心迷意亂貪着不捨,想是女人必大端正,
思想欲見坐起言語,便旋往趣,未到中間意志怳惚,
手失錫杖肩失衣鉢殊不自覺。
佛以三達見此比丘,小復前行爲箭所殺,福應得道,
爲愚所迷欲蓋所覆,憐愍其愚欲度脫之,
自化作白衣往到其邊,以偈呵之曰:
「沙門何行如意不禁, 步步着粘但隨思走,
袈裟被肩爲惡不損, 行惡行者斯墮惡道。
截流自持折心却欲, 人不割欲一意猶走,
爲之爲之必強自制, 捨家而懈意猶復染。
行懈緩者誘意不除, 非淨梵行焉致大寶?
不調難誡如風枯樹, 自作爲身曷不精進。」
[4-34-0-02] 說此偈已卽自復形,相好炳然光照天地,
若有見者迷解亂止各得其所。
比丘見佛心意臑開如冥闚明,卽五體投地爲佛作禮,
叩頭悔過懺悔謝佛,內解止觀卽得羅漢,隨佛還精舍。
聽者無數皆得法眼。
梵志品 第三十五
[4-35-0-01] 昔私訶牒國中有大山,名私休遮他,
山中有梵志五百餘人,各達神通,自相謂曰:
「吾等所得正是涅槃。」
佛始出世初建法鼓開甘露門,此等梵志聞而不就,
宿福應度,佛往就之獨行無侶。
到其路口坐一樹下,三昧定意放身光明照一山中,
狀如失火山中盡燃。
梵志怖懼呪水滅之,盡其神力不能使滅,
怪而捨走從路出山,遙見世尊樹下坐禪,
譬如日出金山之側,相好炳然如月星中。
怪是何神就而觀之。
佛命令坐,問所從來?
梵志對曰:
「止此山中修道來久,旦欻火起燒山樹木怖而走出。」
佛告梵志:「此是福火不傷損人,欲滅卿等癡結之垢。」
梵志師徒顧相謂曰:
「是何道士也?
九十六種未曾有此。」
師曰:
「曾聞白淨王子名曰悉達,不樂聖位出家求佛。
將無是也?」
徒等啟師:「可共問佛,梵志所行事爲如法不也?」
師徒之等共起白佛:
「梵志經法名四無礙,天文地理,王者治國領民之法,
并九十六種道術所應行法,此經爲是涅槃法不?
願佛解說開化未聞。」
佛告梵志:
「善聽思之。
吾從宿命無數劫來常行此經,亦得五通移山住流,
更歷生死不可計數,既不得涅槃,亦復不聞有得道者。
如汝等行,非名梵志。」
[4-35-0-02] 於是世尊以偈報曰:
「截流如渡無欲如梵, 知行已盡是謂梵志。
以無二法清淨渡淵, 諸欲結解是謂梵志。
非蔟結髮名爲梵志, 誠行法行清白則賢。
飾髮無慧草衣何施? 內不離着外捨何益?
去婬怒癡憍慢諸惡, 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斷絕世事口無麤言, 八道審諦是謂梵志。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 愛着已盡是謂梵志。
離人聚處不墮天聚, 諸聚不歸是爲梵志。
自識宿命本所更來, 生死得盡叡通道玄,
明如能嘿是謂梵志。」
[4-35-0-03] 佛說偈已告諸梵志:
「汝等所修自謂已達涅槃,如少水魚豈有長樂?
合本無者也。」
梵志聞經五情內發喜悅,長跪白佛:「願爲弟子。」
頭髮自墮卽作沙門,本行清淨因而得道爲阿羅漢,
天龍鬼神皆得道迹。
泥洹品 第三十六
[4-36-0-01] 昔佛在王舍城靈鷲山中,
時,與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
時,摩竭國王號名阿闍世,所領五百國各有姓名,
近有一國,名曰越祇,不順王命欲往伐之,
卽召群臣講宣議曰:
「越祇國人,富樂熾盛,多出珍寶,不首伏於我。
寧可起兵往伐之不?」
國有賢公承相名曰雨舍,對曰:「唯然。」
王告雨舍:
「佛去是不遠,聖哲三達靡事不貫,汝持吾聲往至佛所,
如卿意智委悉問之,欲往伐彼寧得勝不?」
承相受教,卽嚴車馬往至精舍,前到佛所頭面着地爲佛作禮。
佛命令坐,公卽就坐,佛問國承相:「從何所來?」
公言:
「王使臣來。
稽首佛足,問訊起居飡食如常?」
佛卽問公:「王及國土人民臣下皆自平安不?」
公言:「國主及民皆蒙佛恩。」
公白佛言:
「王與越祇國有嫌,欲往伐之,於佛聖意爲可得勝不?」
佛告承相:
「是越祇國人民奉行七法不可勝之。
王可諦思,勿妄舉動。」
公卽問佛:「何等七法?」
佛言:
「越祇國人數相聚會,講議正法修福自守,以此爲常,
是謂爲一。
越祇國人君臣常和,所任忠良教諫承用不相違戾,
是謂爲二。
越祇國人奉法相牽無取無捨,不敢犯過上下循常,
是謂爲三。
越祇國人禮化謹敬,男女有別長幼相承不失儀法,
是謂爲四。
越祇國人孝養父母遜悌師長,受誡教誨以爲國則,
是謂爲五。
越祇國人承天則地,敬畏社稷奉順四時民農不廢,
是謂爲六。
越祇國人尊道敬德,國有沙門得道應眞方遠來者,
供養衣被床臥醫藥,是謂爲七。
夫爲國主行此七法難可得危,
極天下兵共往攻之不能得勝。」
佛告承相:
「若使越祇國人持一法者尚不可攻,何況盡持如是七法?」
[4-36-0-02] 於是世尊卽說偈言:
「利勝不足恃, 雖勝猶復苦, 當自求勝法, 已勝無所生。」
[4-36-0-03] 雨舍承相聞佛說偈卽得道迹,
時會大小皆得須陀洹道。
公卽從坐起,白佛言:「國事煩多欲還請辭。」
佛言:「可,宜知是時。」
卽從坐起禮佛而去,還至具事白王,卽止不攻,
持佛嚴教以化國內。
越祇國人卽來順命,上下相奉國遂興隆。
生死品 第三十七
[4-37-0-01] 昔佛在舍衛國祇洹精舍,
爲天人國王大臣廣說妙法。
有一梵志長者居在路側,財富無數,正有一子其年二十,
新爲娶婦未滿七日,夫婦相敬言語相順,婦語其夫:
「欲至後園中看戲,爲得爾不?」
上春三月夫婦相將至後園中,有一奈樹高大華好,
婦欲得華無人與取,夫知婦意欲得奈華,
卽便上樹正取一華,復欲得一展轉上樹乃至細枝,
枝折墮地傷中卽死。
居家大小奔波跳走往趣兒所,呼天傷哭斷絕復甦,
中外宗族來者無數,皆甚悲痛,聞者莫不傷心,
見者莫不痛哀,父母妻息怨咎天地謂爲不護,
棺殮衣被如法遣送,還家啼泣不能自止。
於是世尊愍傷其愚往問訊之,
長者室家大小見佛悲感作禮具陳辛苦。
佛語長者:
「止息聽法,萬物無常不可久保,生則有死罪福相追,
此兒三處爲其哭泣,懊惱斷絕亦復難勝。
竟爲誰兒?何者爲親?」
[4-37-0-02] 於是世尊卽說偈言:
「命如華菓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 可婬入胞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爲死物, 精神無形法, 假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 從愛癡久長, 自作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4-37-0-03] 長者聞偈意解忘憂,長跪白佛:
「此兒宿命作何罪舋,盛美之壽而便中夭?
唯願解說本所行罪。」
佛告長者:
「乃往昔時有一小兒,持弓箭入神樹中戲,
邊有三人亦在中看。
樹上有雀,小兒欲射,三人勸言:
『若能中雀者世稱健兒。』
小兒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卽死墮地,三人共笑,
助之歡喜而各自去。
經歷生死無數劫中,所在相遭共會受罪,其三人者,
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爲化生龍王,
一人今日長者身是。
此小兒者,前生天上爲天作子,命終來下爲長者作子,
墮樹命絕卽生海中,爲化生龍王作子,
卽以生日化生金翅鳥王取而食之。」
[4-37-0-04] 「今日三處懊惱涕哭,寧可言也?
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者報以涕哭。」
[4-37-0-05] 於是世尊卽說偈言: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默至, 所往如響應。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4-37-0-06] 佛說偈已,欲使長者意解,卽以道力視其宿命,
皆見天上、龍中之事。
長者意解欣然卽起,長跪叉手,白佛言:
「願及大小爲佛弟子,奉受五戒爲優婆塞。」
佛卽授戒,重爲說法無常之義,大小歡欣皆得須陀洹道。
道利品 第三十八
[4-38-0-01] 昔有國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無有太子以爲愁憂。
佛來入國便出覲尊,聽經歡欣卽受五戒,
一心奉敬唯願有子,晝夜精進三時不懈。
有一給使其年十一常爲王使,忠信奉法不失威儀,
謙卑忍辱精進一心學誦經偈,知時先起已辦香火,
數年之中精進如是不以爲勞,卒得重病遂致無常。
其神來還爲王作子,乳餔長大至年十五立爲太子。
父王命終襲代爲王,憍慢自恣婬泆欲樂,
晝夜躭荒不理國事,臣僚廢朝民被其患。
佛知其行不會本識,將諸弟子往到其國。
王聞佛來,如先王法,大衆奉迎稽首于地却坐王位,
佛告王曰:「國土人民群僚百官,悉自如常不?」
王曰:「爲人年幼未能綏化,皆蒙聖恩國土無他。」
佛告王曰:「王今自知本所從來,作何功德得此王位?」
王曰:「不審。頑愚不達,不知先世所從來也。」
佛告大王:
「本以五事得爲國王。何等爲五?
一者、布施得爲國王,萬民奉獻宮觀殿堂資財無極。
二者、興立寺廟供養三尊床榻幃帳以是爲王,
在於正殿御座理國。
三者、親身禮敬三尊及諸長德以是爲王,
一切萬民莫不爲之作禮。
四者、忍辱身三口四及意無惡以是爲王,
一切見者莫不歡欣。
五者、學問常求智慧以是爲王,決斷國事莫不奉用。
行此五事世世爲王。」
[4-38-0-02] 於是世尊以偈頌曰:
「人知奉其上, 君父師道士, 信戒施聞慧, 終吉所生安。
宿命有福慶, 生世爲人尊,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從。
王爲臣民主, 常以慈愛下,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處安不忘危, 慮明福轉厚, 福德之反報, 不問尊以卑。」
[4-38-0-03] 佛告王曰:
「王前世時爲大王給使,奉佛以信、奉法以淨、奉僧以敬、
奉親以孝、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進布施,
勞身苦體初不懈惓。
是福追身,得爲王子補王之榮。
今者富貴而反懈怠。
夫爲國王當行五事。何謂爲五事?
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
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稟與。
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
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
五者、節欲貪樂心不放逸。
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
捨此五事,衆綱不舉,民困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
無福,鬼神不助;
自用失大理,忠臣不敢諫;
心逸國不理臣,棯民則怨。
若如是者,身失令名,後則無福。」
[4-38-0-04] 於是世尊重說偈言:
「夫爲世間將, 修正不阿枉, 調心勝諸惡, 如是爲法王。
見正能施惠, 仁愛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 如是衆附親。」
[4-38-0-05] 佛說偈已,是時,王大歡喜,起住佛前,
五體投地懺悔謝佛,卽受五戒,佛重說法,得須陀洹道。
[4-38-0-06]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爲諸天人、國王大臣、
四輩弟子說無上大法。
時,舍衛國南有深山,其中常出野象,
象有三色,白、青、黑者。
國王欲得好名鬪大象,輒遣人往捕取將來,付調象師,
三年之中便可乘騎亦可令鬪。
時,有一神象,龍之所生,身白如雪尾赤如丹,
兩牙如金色,獵師見此非常好象,還白國王:
「有此大象,其形如是,宜大王乘。」
王卽募捕象師三十餘人,遣令捕此象。
人衆往到象所,張羂欲捕象,而此神象知諸人意,
卽便來前而墮羂中,衆人皆來而欲捕之,
象便瞋恚逆蹸跳之,近者卽死遠者得走,象逐不置。
時,山脇有諸年少道人,多力勇健,
山中學道大久未得定意,遙見此象追逐殺人,
道人憐愍人故,自恃勇健欲往救之。
佛已遙見,恐此比丘爲神象所殺,佛卽到邊放大光明,
象見佛光怒止恚解,不復追逐殺人。
比丘見佛,迎爲作禮。
佛爲比丘卽說偈言:
「勿妄嬈神象, 以招苦痛患, 惡意爲自殺, 終不至善方。」
[4-38-0-07] 比丘聞偈,卽便稽首懺悔謝過,
內自篤責深惟爲非,卽於佛前逮得應眞。
時,捕象人卽皆還,穌走者尋還,皆得道迹。
[4-38-0-08]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時,國王瓶沙有一大臣,犯事免退徙着南山中,
去國千里外。
由來無人不熟五穀,大臣到中,泉水流溢五穀大熟,
四方諸國有飢寒者,皆來至此山中,
數年之中便有三四千家,來者給與田地令得生活。
其中三老諸長宿年共議:「國之無君猶身之無首。」
相將至大臣所,舉大臣爲國王。
大臣答長老曰:
「若以我爲王者,當如諸國王之法,左右大臣文武將士,
上下朝直發女闐宮,租稅穀帛當如民法。」
諸國老曰:「唯然奉命一隨王法。」
卽立爲王,處置群臣文武上下,發調人民築城作舍,
宮殿樓觀,民被苦毒不復堪諧,皆發想念欲謀圖王。
諸姦臣輩將王出獵,去城三四十里,於曠野澤中,牽王欲殺。
王問左右:「何緣殺我?」
答曰:「民慕豐樂奉王以禮,民困思亂破家圖國。」
王告之言:
「卿等自爲非我本造,枉殺我者神祇知之。
聽我發一願,死不有恨。」
卽願曰:
「我本開荒出穀養民,來者皆活,富樂無極,
自共舉我立爲國王,依案諸國自共作此,今反殺我。
我實無惡於此人民,若我死者,願作羅剎,還入故身中,
當報此怨。」
於是絞殺棄屍而去。
三日之後,王神卽作羅剎還入故身中,自名阿羅婆,
卽起入宮絞殺新王,并及後宮婇女左右姦臣,卽皆殺之。
羅剎瞋恚出宮,盡欲殺人。
國中三老草索自縛,來向羅剎自首:
「此是姦臣所爲,非是細民所可能知,乞匃原恕願還治國。」
曰:
「我是羅剎,何與人等共從事也?
食飲當得人肉,羅剎急性忿不思難。」
三老曰:「國是王許,故當如前,食飲所須當相差次。」
國老共出,宣令人民皆共探籌,以此爲次家出一小兒,
生用作食食羅剎王。
三四千家正有一戶,爲佛弟子,居門精進五戒不犯,
隨民探籌,得第一籌。
有一小兒,當先食鬼王。
賢者大小懊惱啼哭,遙向崛山,爲佛作禮悔過自責,
佛以道眼見其辛苦,便自說言:「因是小兒當度無數人。」
便獨飛往至羅剎門,現變光相照其宮內。
羅剎見光疑是異人,卽出見佛,便起毒心欲前噏佛,
光刺其目,擔山吐火皆化爲塵,至久疲頓然後降化,
請佛入坐頭面作禮。
佛爲說經,一心聽法,卽受五戒爲優婆塞。
里吏催食奪兒將來,室家嘷哭隨道而來,
觀者無數爲之悲哀。
吏抱兒擏食着羅剎前,羅剎卽持此小兒擎食至佛前,
長跪白佛言:
「國人相差次以小兒爲食,我今受佛五戒,
不復得食此小兒,請以小兒布施佛,爲佛作給使。」
佛爲受之,卽說呪願,羅剎歡喜得須陀洹道。
佛以小兒着鉢中,擏出宮門,還其父母而告之曰:
「快養小兒勿復愁憂。」
衆人見佛莫不驚愕,怪是何神?
此兒何福而獨救之?
羅剎所食奪還父母。
於是世尊在於大衆中央而說偈言:
「戒德可恃怙, 福報常隨己, 見法爲人長, 終遠三惡道。
戒愼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龍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4-38-0-09] 佛說偈已,無央數人見佛光像,
乃知至尊三界無比,便皆歸化爲佛弟子,
聞偈歡欣皆得道迹。
[4-38-0-10] 昔佛在波羅奈國鹿野場上,爲天人龍鬼、
國王臣民、不可計衆而爲說法。
時,大國王太子將從小國王世子五百餘人,
往到佛所爲佛作禮,却坐一面而聽法。
諸太子等,卽白佛言:
「佛道清妙玄遠難及,
自古以來頗有國王太子大臣長者之子,
捨國吏民恩愛榮樂行作沙門者不?」
佛告諸太子:
「世間國土榮樂恩愛,如幻如化如夢如響,
卒來卒去不可常保。
又國王太子以三事故不能得道。何謂三事?
一者、憍恣,不念學問佛經妙義以濟神本。
二者、貪取,不念布施下貧困厄,群臣將士所有財寶,
不與民共以修財本。
三者、不能遠離色欲愛樂之事、捨棄牢獄憂煩之惱,
行作沙門滅衆苦難,以修身本。
是以菩薩所生爲王,除此三事,自致得佛。
又有三事。何謂爲三?
一者、少壯學問,領理國土,率化民庶,使行十善。
二者、中以財施貧窮孤寡,群臣將士與民同歡。
三者、每計無常命不久留,宜當出家行作沙門,斷苦因緣,
勿更生死。
三事不施獨無所得。」
[4-38-0-11] 於是世尊而自陳曰:
「昔我前世作轉輪聖王,名曰南王皇帝,七寶導從,
宮觀浴池,行宮戲園,及群臣太子夫人婇女象馬厨宰,
各八萬四千。
有子千人,勇猛精銳,一人當千,飛行虛空,周遊四方,
自在所爲無當前者。
其壽八萬四千歲,以法治政,不枉人民。
爾時,聖王欻自念言:
『人命短促無常難保,但當作福以求道眞。
念常布施世間人民,所有財物與民共之,已種福德,
唯當出家行作沙門,斷絕貪欲乃得滅苦。』
王卽勅梳頭人:『若見頭髮白,便當啟我。』
至久數萬歲,梳頭人啟言:『白髮已生。』
勅令拔之舉着案上。
王見白髮,涕泣命曰:
『第一使者忽然復至,今頭已白,宜當出家行作沙門,
求自然道。』
擎髮掌中自說偈言:
『今我上體首,白生爲被盜,已有天使召,時正宜出家。』」
[4-38-0-12] 「卽召群臣立太子爲王,行作沙門入山修道,
畢人之壽,卽生第二天上爲天帝釋太子。
於後領理天下亦如大王,復勅梳頭人:
『若見白髮,便當啟我。』
至久復啟:『白髮已生。』
敕令拔之,擎着掌中而說偈言:
『今我上體首,白生爲被盜,已有天使召,時正宜出家。』」
[4-38-0-13] 「復召群臣立太子爲王,卽行作沙門入山修道,
畢人之壽,復生天上爲天帝釋。
前天帝釋,畢天之壽,下生世間,爲聖王作太子,
此三聖主更爲父子,上爲天帝,下爲聖主,中爲太子,
各各三十六反,數千萬歲,終而復始,行此三事,
自致得佛。
爾時,父者,今我身是也;
太子者,舍利弗是也;
王孫者,阿難是也。
更相從生展轉爲王以化天下,是以特尊三界無比。」
佛說是時,國王太子并諸太子,皆大歡喜受佛五戒,
爲優婆塞得須陀洹道。
吉祥品 第三十九
[4-39-0-01]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爲天人龍鬼轉三乘法輪。
時,山南恒水岸邊有尼揵梵志,先出耆舊博達多知,
德向五通明識古今,所養門徒有五百人,教化指授,
皆悉通達天文地理星宿人情,無不瞻察,觀略內外,
吉凶禍福豐儉出沒,皆包知之。
梵志弟子先佛所行應當得道,欻自相將至水岸邊,
屏坐論語自共相問:
「世間諸國人民所行,以何等事爲世吉祥?」
徒等不了,往到師所爲師作禮,叉手白言:
「弟子等學久所學已達,不聞諸國以何爲吉祥?」
尼揵告曰:
「善哉問也!閻浮利地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小國,
諸國各有吉祥,或金或銀,水精琉璃、明月神珠、
象馬車輿、玉女珊瑚、珂貝妓樂、鳳凰孔雀,
或以日月星辰、寶瓶四華、梵志道士,
此是諸國之所好喜吉祥瑞應,若當見是稱善無量,
此是瑞應國之吉祥。」
諸弟子曰:「寧可更有殊特吉祥,於身有益、終生天上?」
尼揵答曰:「先師以來未有過此,書籍不載。」
諸弟子曰:
「近聞釋種出家爲道,端坐六年降魔得佛,三達無礙,
試共往問,所知博採何如大師?」
師徒弟子五百餘人,經涉山路往到佛所,
爲佛作禮坐梵志位,叉手長跪,白佛世尊曰:
「諸國吉祥所好如此,不審更有勝是者不?」
佛告梵志:
「如卿所論世間之事,順則吉祥反則凶禍,
不能令人濟神度苦。
如我所聞吉祥之法,行者得福永離三界,自致泥洹。」
[4-39-0-02] 於是世尊而作頌曰:
「佛尊過諸天, 如來常現義, 有梵志道士, 來問何吉祥?
於是佛愍傷, 爲說眞有要, 已信樂正法, 是爲最吉祥。
亦不從天人, 希望求僥倖, 亦不禱神祠, 是爲最吉祥。
友賢擇善居, 常先爲福德, 勅身承貞正, 是爲最吉祥。
去惡從就善, 避酒知自節, 不婬於女色, 是爲最吉祥。
多聞如戒行, 法律精進學, 修己無所爭, 是爲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 治家養妻子, 不爲空乏行, 是爲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覆, 以時誦習經, 是爲最吉祥。
所聞常欲忍, 樂欲見沙門, 每講輒聽受, 是爲最吉祥。
持齋修梵行, 常欲見賢明, 依附明智者, 是爲最吉祥。
已信有道德, 正意向無疑, 欲脫三惡道, 是爲最吉祥。
等心行布施, 奉諸得道者, 亦敬諸天人, 是爲最吉祥。
常欲離貪婬, 遇癡瞋恚意, 能習成道見, 是爲最吉祥。
若以棄非務, 能勤修道用, 常事於可事, 是爲最吉祥。
一切爲天下, 建立大慈意, 修人安衆生, 是爲最吉祥。
智者居世間, 常習吉祥行, 自致成慧見, 是爲最吉祥。」
[4-39-0-03] 梵志師徒聞佛說偈,欣然意解,甚大歡喜,
前白佛言:
「甚妙世尊!世所希有,由來迷惑未及闚明。
唯願世尊!矜愍濟度,願身自歸佛法三尊,
得作沙門冀在下行。」
佛言:「大善!善來比丘!」
卽成沙門,內思安般逮得應眞。
聽者無數,皆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 卷第四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