잡아함경

雜阿含經

청암(靑巖) 2015. 11. 28. 15:09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

(巴利語saṃyuttāgama梵語saṃyuktāgama)

亦作雜阿笈摩相應阿笈摩相應阿含

經名四部阿含之一謂依相應教類編成集總匯一部

由佛弟子輾轉傳來至今

漢譯雜阿含經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傳本

與對應巴利本雜尼迦耶(巴利語saṃyuttanikāya)

一起被認為是最接近早期佛經原貌的佛陀言論集

 

音義

 

阿含(巴利語梵語āgama)亦作阿鋡阿鋡暮

阿笈摩本義來轉義傳來聖教

謂自佛陀及聖弟子處傳來之教

或言歸歸附歸結義謂佛法之總匯

Saṃyukta有二義

相應的(事相應的)雜處的(間廁鳩集的)

漢傳譯名取自雜處之義故譯為雜阿含

這可能是因為早期結集各經都是獨立出現經文簡短

次第雜亂所以被稱為雜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取相應之意

稱為相應阿笈摩與巴利藏相應部取名相同

 

譯本

 

雜阿含經為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在元嘉二十年(443)

於楊都祇洹寺口述寶雲傳譯漢文慧觀筆錄共五十卷

其原本來源不明開元釋教錄記載

此本就是法顯由錫蘭取回的雜阿含梵本

也有可能是求那跋陀羅由天竺或錫蘭帶來中國

現代在高昌及於闐發現梵文片斷

與現存雜阿含經一致

因此可以推斷它是由梵文本譯出屬於根本說一切有部

另有十六卷本別譯雜阿含經譯者失傳

譯出的時間可能早於五十卷本

可能屬於飲光部或法藏部

 

內容

 

雜阿含經是禪修的經典文章精簡雜錄

現存一千三百六十二篇經文

乃佛陀在世時對弟子所說的重要教理

五蘊六入處十八界為禪觀

緣起四聖諦的闡釋

了知一切法是無常無我

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

現代學者根據瑜伽師地論有關記載將其歸納為七誦

五陰誦六入處誦雜因誦道品誦

佛所說誦弟子所說誦八眾誦

經卷整編近現代學者依據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契經事

整理雜阿含經的修多羅部分

依據別譯雜阿含經整理雜阿含經的祇夜部分

自行整理記說部分

下表主要依據印順法師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

 

整編後
卷號

通行本
卷號

整編後經號

通行本經號

相應

九事

七誦

九分教

1

132

132

陰相應

有情事

五陰誦

修多羅

2

10

3349

256272

3

5078

5987

4

2

79104

3358

5

105112

103110

6

113131

111129

羅陀相應

說者事()

佛所說誦()

記說

132134

130132

斷知相應()

135140

133138

見相應

7

141173

139171

174189

172187

斷知相應()

8

190231

188229

六入處相應

受用事

六入處誦

修多羅

9

232257

230255

10

43

258271

11641177

11

272281

273282

12

13

282320

304342

13

12

321341

283303

因緣相應

生起事

雜因誦

14

342363

343364

15

364369

365370

370377

371378

食相應

安住事

378405

379406

諦相應

染淨事

16

406442

407443

443453

444454

界相應

差別事

17

454464

455465

465488

466489

受相應

18

489499

490500

舍利弗相應

說者事()

弟子所說誦

記說

500502

501503

目揵連相應

19

503533

504534

534535

535536

阿那律相應

20

536544

537545

545554

546555

大迦旃延相應

555557

556558

阿難相應

21

558564

559565

565574

566575

質多羅相應

22()

23

阿育王傳

604

……()
天相應()()

佛所說誦()

23

31

575586

861872

天相應()

587605

873891

修證相應

606615

892901

入界陰相應

616618

902904

不壞淨相應()

24

619653

605639

念處相應()

所說事

道品誦

修多羅

25()

25

阿育王傳

640641

念處相應()()

正勤相應()

如意足相應()

根相應()()

26

654672

642660

根相應()

673715

661703

力相應

716723

704711

覺支相應

27

724759

712747

28

760808

748796

聖道分相應

29

809812

797800

813827

801815

安那般那念相應

828841

816829

學相應

30

842844

830832

845872

833860

不壞淨相應()

31

41

873887

11211135

不壞淨相應()

說者事()

佛所說誦()

記說

888896

11361144

大迦葉相應

32

897898

905906

899908

907916

聚落主相應

909910

917918

馬相應

33

911918

919926

919928

927936

釋氏相應

929931

937939

無始相應

34

932948

940956

949956

957964

婆蹉種出家相應

957961

965969

外道出家相應

35

962971

970979

972984

980992

雜相應

36

47

985989

12411245

9901008

12461264

譬喻相應

10091010

12651266

病相應

37

10111026

10231038

10271049

10391061

業報相應

38

10501068

10621080

比丘相應

眾會事

八眾誦

祇夜

39

10691071

10811083

10721091

10841103

魔相應

40

10921108

11041120

帝釋相應

41

46

11091112

12221225

11131127

12261240

剎利相應

42

11281133

11451150

11341146

11511163

婆羅門相應

43

4

11471161

88102

44

44

11621171

11781187

11721181

11881197

梵天相應

45

11821191

11981207

比丘尼相應

11921205

12081221

婆耆舍相應

46

36

12061207

993994

12081235

9951022

諸天相應

47

22

12361263

576603

48

12641290

12671293

49

12911315

12941318

13161321

13191324

夜叉相應

50

13221327

13251330

13281359

13311362

林相應

 

 

 

構成

 

7 9 51相應 1362

 

§ 五陰誦 第一 (112)

01. 陰相應 (112)

 

§ 六入處誦 第二 (131)

02. 入處相應 (131)

 

§ 雜因誦 第三 (168)

03. 因緣相應 (49)

04. 食相應 (8)

05. 諦相應 (65)

06. 界相應 (22)

07. 受相應 (24)

 

§ 弟子所說誦 第四 (86)

08. 舍利弗相應 (11)

09. 目揵連相應 (34)

10. 阿那律相應 (11)

11. 大迦旃延相應 (10)

12. 阿難相應 (10)

13. 質多羅相應 (10)

 

§ 道品誦 第五 (256)

14. 念處相應() (35)

14. 念處相應() (佚失)

15. 正勤相應 (佚失)         (2)

16. 如意足相應 (佚失)

17. 根相應() (佚失)

17. 根相應() (19)

18. 力相應 (43)

19. 覺支相應 (44)

20. 聖道分相應 (53)

21. 安那般那念相應 (15)

22. 學相應 (17)

23.不壞淨相應() (28)

 

§ 如來所說誦 第六 (299)

24. 羅陀相應 (19)

25. 見相應 (39)

26. 斷知相應 (19)

27. 天相應 (13)

28. 修證相應 (19)

29. 入界陰相應 (10)

23. 不壞淨相應() (3)

23. 不壞淨相應() (15)

30. 大迦葉相應 (11)

31. 聚落主相應 (10)

32. 馬相應 (10)

33. 釋氏相應 (10)

34. 無始相應 (20)

35. 婆蹉種出家相應 (8)

36. 外道出家相應 (15)

37. 雜相應 (18)

38. 譬喻相應 (19)

39. 病相應 (18)

40. 業報相應 (23)

 

§ 八眾誦 第七 (310)

41. 比丘相應 (22)

42. 魔相應 (20)

43. 帝釋相應 (21)

44. 剎利相應 (21)

45. 婆羅門相應 (38)

46. 梵天相應 (10)

47. 比丘尼相應 (10)

48. 婆耆舍相應 (16)

49. 諸天相應 (108)

50. 夜叉相應 (12)

51. 林相應 (32)

 

 

 

九事

1. 有情事: 五取蘊

2. 受用事: 十二處

3. 生起事: 十二分事/緣起及緣生

4. 安住事: 四食

5. 染淨事: 四聖諦

6. 差別事: 無量界

7. 說者事: 佛及彼弟子

8. 所說事: 四念住等菩提分法

9. 眾會事: 八眾

剎帝利眾

婆羅門眾

長者眾

沙門眾

四大天王眾

三十三天眾

焰摩天眾

梵天眾

 

九分教

 

依據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契經事整理雜阿含經

修多羅(수다라; sūtra)部分,

依據別譯雜阿含經整理雜阿含經祇夜(기야)部分,

自行整理記說(기설)部分

 

內容

 

五陰(卷一 ~ 卷七就中卷四並說種種的因緣)

六入(卷八 ~ 卷十一就中卷十又出有關於五陰之說法)

緣起(卷十二 ~ 卷十五之十四

就中卷十三又出六入等之說法)

四諦(卷十五之十五 ~ 卷十六之三十五)

(卷十六之三十六 ~ 卷十七之十)

(卷十七之十一 ~ 卷十七之末)

戒定(卷十八就中並有若干的別類之經)

有關於天之故事(卷十九之一 ~ 三十一)

四念處(卷十九之三十二 ~ 卷二十之九)

收各種之經(卷二十之十 ~ 卷二十一之末

有關於六念及定等)

天請問經(卷二十二)

阿育王經(卷二十三)

四念處(卷二十四)

阿育王經(卷二十五)

根與力(卷二十六之一 ~ 六十)

五蓋與七覺支(卷二十六之六十一 ~ 卷二十七之末)

八聖道(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之三)

安那般那念(卷二十九之四 ~ 十六)

三學(卷廿九之十七 ~ 卷三十之三)

四不壞淨(卷三十之四 ~ 二十六)

六念(卷三十之二十七 ~ 卷三十一之三

就中並有一些別經)

四禪(卷三十一之四 ~ 十四就中也有別經)

四正斷(卷三十一之十五 ~ 二十二)

收各種之經(卷三十一之二十三 ~ 卷三十二之二)

對聚落主之說法(卷三十二之三 ~ 十二)

馬之喻(卷三十二之十三至 ~ 三十三之八)

對摩訶男之說法(卷三十三之九 ~ 十八)

長流轉(卷三十三之十九 ~ 卷三十四之十七)

有關於無記的說法(卷三十四之十八 ~ 其末)

收各種之經(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之二)

天請問經(卷三十六之三 ~ 其末)

為病比丘(卷三十七之一 ~ 十五)

十善十惡(卷三十七之十六 ~ 其末)

有關於諸弟子(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之三)

佛陀與惡魔(卷三十九之四 ~ 其末)

以天為題(卷四十)

四不壞淨(卷四十一之一 ~ 十五)

佛與迦葉等(卷四十一之十六 ~ 其末)

對於波斯匿王(卷四十二之一 ~ )

對於諸婆羅門(卷四十二之七 ~ 其末)

六入(卷四十三)

對於諸婆羅門(卷四十四之一 ~ )

佛與梵天(卷四十四之十一 ~ 其末)

比丘尼與惡魔(卷四十五之一 ~ )

婆耆舍之歌頌(卷四十五之十一 ~ 其末)

對於波斯匿王(卷四十六就中並有一些別經)

收各種之經(卷四十七)

天請問經(卷四十八之一 ~ 卷四十九之廿五)

佛陀與鬼神(卷四十九之廿六 ~ 卷五十之六)

天之勸發等(卷五十之七 ~ 二十二)

種種之對頌(卷五十之二十三 ~ 其末)

 

 

雜阿含經.hwp

雜阿含經.hwp
0.03MB

'잡아함경'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雜阿含經 通行本 構成  (0) 2015.11.28
01.雜阿含經 卷第一  (0) 2015.11.28
02.雜阿含經 卷第二  (0) 2015.11.28
03.雜阿含經 卷第三  (0) 2015.11.28
04.雜阿含經 卷第四  (0) 2015.11.28